随着疫情开放,人们凭借着自身抵抗力打败了日渐衰弱的新冠病毒,冰冷的街道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喧闹。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各地医院的门诊科突然变得人满为患。
不过,这次的主角可不是新冠,而是“流感”。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2月23日发布的一期《流感监测周报》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前一周继续上升。数据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检测样本中占比,达到71%。
近日,“甲流”相关词条频频冲上热搜。百度指数显示,从2月下旬开始,“甲流”的搜索及报道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仅25日当天,就有超7万的搜索量。
在遭受疫情感染的这几年,我们似乎都忘了流感这一回事,这个多发于冬春季的病毒曾经也一度令人们感到担忧。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是甲流: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是常见流感病毒,其最容易发生变异,而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基因变异后能够感染人类。
甲型流感对人类致病性高,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与新冠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症状相似,均有发热、头痛、肌痛、浑身不适等症状,但是两者病原体不同,流行病学特征也不同。
甲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所以在流感爆发时刻,大家还是得把口罩戴好。
目前,流感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情较重时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
*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于公共卫生的相关领域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与治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相关话题不再仅是见诸于学术期刊,更多的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讨论中来。
因此,这也促使着公共卫生这一冷门专业开始被更多人熟知,即便我们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大众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度并未减退。
不论是国内的南京医科大、华科、北大、复旦,还是国外的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伯明翰、纽卡斯尔大学,其都在公共卫生领域有的话语权,值得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去探索前进。
01
推荐课题项目
《公共卫生专题 |食物、营养与疾病 |常见疾病病理及康复研究》
伴随着流感的来袭,抗流感药物“奥托他韦”迎来销售高峰,甚至出现断货。
“最近来买甲流相关药物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奥司他韦。”这是北京很多药店的现状。回顾前两个月,也只有“布洛芬”能呈现这样的场面了。
从作用机理上看,奥司他韦是一种作用于神经氨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流感病毒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从而阻止流感病毒在体内传播以降低致病性。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治疗流感的关键点就在于神经氨酸酶,那它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
神经氨酸酶又称唾液酸酶是分布于流感病毒被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它具有抗原性,可以催化唾液酸水解,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感染新的细胞。
因此,当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受到抑制时,新合成的子代病毒将聚集在宿主细胞表面而无法释放,从而阻遏了下一步的扩散和感染新细胞。
目前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是基于唾液酸的异构体2,3-双脱氢-2-脱氧-N-乙酰神经氨酸(DANA)设计出来的,DANA在70年代被发现具有较弱的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
不过,直到1983年神经氨酸酶的三维立体结构被解析出来后,通过对DANA进行药物设计,才开发出了具备较强神经氨酸酶结合能力的奥司他韦。
*不管是“布洛芬”的爆火,还是“奥司韦他”的脱销,我们都能看到人们对医疗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大,这也迫使生物医药产业急需快速发展。
但发展需要人才,对目前整个生物医疗领域来说,急缺人才成了常态。放眼全国,各大药企对医疗各个领域的招聘需求都远超往年。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发现“生物医药”已走上风口。
虽然缺口巨大,但没有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没有相关专业的科研经历、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也很难入行。对于希望能进入专业强校、在生物医学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同学来说,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至关重要。
02
推荐课题项目
《生物医学:现代生物技术下的药物研发和疾病原理研究》
新学期正值早春二月,是春季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作为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开学后学生近距离频繁接触,会大大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所以,各位同学外出依旧需要做好防护哦!科学佩戴口罩,避免或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在校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更多远程科研项目推荐